梯度消失问题的可视化

深度学习是最近的一项发明。部分原因是计算能力的提高,使我们能够在神经网络中使用更多感知器层。但与此同时,只有在我们知道如何解决梯度消失问题之后,才能训练深度网络。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直观地研究梯度消失问题存在的原因。

完成本教程后,您将了解:

  • 什么是梯度消失
  • 哪种神经网络配置容易出现梯度消失
  • 如何在 Keras 中运行手动训练循环
  • 如何从 Keras 模型中提取权重和梯度

让我们开始吧

Visualizing the vanishing gradient problem

梯度消失问题的可视化
照片由 Alisa Anton 拍摄,保留部分权利。

教程概述

本教程分为5个部分,它们是:

  1. 多层感知器模型的配置
  2. 梯度消失问题的示例
  3. 查看每一层的权重
  4. 查看每一层的梯度
  5. Glorot 初始化

多层感知器模型的配置

由于神经网络是通过梯度下降进行训练的,人们认为激活函数必须是可微函数才能在神经网络中使用。这导致我们传统上使用 Sigmoid 函数或双曲正切作为激活函数。

对于二分类问题,如果我们要进行逻辑回归,使 0 和 1 成为理想输出,则首选 Sigmoid 函数,因为它在此范围内
$$
\sigma(x) = \frac{1}{1+e^{-x}}
$$
如果我们需要在输出层进行 Sigmoid 激活,那么在神经网络的所有层中使用它也是很自然的。此外,神经网络中的每一层都有一个权重参数。最初,权重必须随机化,我们自然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完成,例如使用均匀随机分布或正态分布。

梯度消失问题的示例

为了说明梯度消失问题,我们尝试一个示例。神经网络是非线性函数。因此,它应该最适合非线性数据集的分类。我们使用 scikit-learn 的 `make_circle()` 函数来生成一些数据

这并不难分类。一种朴素的方法是构建一个 3 层神经网络,它可以给出相当不错的结果

注意,我们在上面的隐藏层中使用了修正线性单元 (ReLU)。默认情况下,Keras 中的密集层将使用线性激活(即无激活),这大多无用。我们通常在现代神经网络中使用 ReLU。但我们也可以尝试二十年前每个人都使用的老式方法

准确性差得多。事实证明,通过增加更多层(至少在我的实验中)情况甚至更糟

您的结果可能会因训练算法的随机性而异。您可能会看到 5 层 sigmoid 网络比 3 层网络表现差得多,或者没有。但这里的想法是,您无法像使用修正线性单元激活那样,仅仅通过增加层数就获得高准确率。

查看每一层的权重

我们难道不应该通过增加更多层来获得更强大的神经网络吗?

是的,应该如此。但事实证明,随着我们增加更多层,我们触发了梯度消失问题。为了说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看看随着我们训练网络,权重是如何变化的。

在 Keras 中,我们允许将回调函数插入到训练过程中。我们将创建自己的回调对象,以便在每个 epoch 结束时拦截并记录多层感知器 (MLP) 模型的每一层的权重。

我们派生 `Callback` 类并定义 `on_epoch_end()` 函数。这个类需要创建的模型来初始化。在每个 epoch 结束时,它将读取每个层并将权重保存到 numpy 数组中。

为了方便实验不同的 MLP 创建方法,我们创建了一个辅助函数来设置神经网络模型

我们特意创建了一个包含 4 个隐藏层的神经网络,以便我们能看到每个层如何响应训练。我们将改变每个隐藏层的激活函数以及权重初始化。为了更容易区分,我们将为每个层命名,而不是让 Keras 分配名称。输入是 xy 平面上的一个坐标,因此输入形状是一个包含 2 个元素的向量。输出是二分类。因此,我们使用 Sigmoid 激活函数使输出落在 0 到 1 的范围内。

然后我们可以 `compile()` 模型以提供评估指标,并在 `fit()` 调用中传递回调以训练模型

在这里,我们首先调用 `make_mlp()` 创建神经网络。然后我们设置我们的回调对象。由于神经网络中每一层的权重在创建时就已经初始化,我们特意调用回调函数来记住它们的初始值。然后我们像往常一样从模型中调用 `compile()` 和 `fit()`,并提供回调对象。

模型拟合后,我们可以使用整个数据集进行评估

这里的意思是,对于所有层都使用 sigmoid 激活的这个模型,对数损失为 0.665,准确率为 0.588。

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是权重在训练迭代中的行为。除第一层和最后一层外,所有层的权重都是 5×5 矩阵。我们可以检查权重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了解权重的样子

这产生了以下图形:

我们看到平均权重只在前 10 次迭代左右迅速移动。只有第一层的权重随着其标准差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多样化。

我们可以使用双曲正切 (tanh) 激活函数重新启动相同的过程

对数损失和准确率都得到了改善。如果我们看图,我们没有看到权重平均值和标准差的突然变化,相反,所有层都缓慢收敛。

在 ReLU 激活中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

查看每一层的梯度

我们在上面看到了不同激活函数的效果。但实际上,重要的是梯度,因为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运行梯度下降。Xavier Glorot 和 Yoshua Bengio 的论文“理解训练深度前馈神经网络的难度”建议查看每个训练迭代中每个层的梯度以及其标准差。

布拉德利 (2009) 发现,在初始化之后,从输出层向输入层移动时,反向传播的梯度会变小。他研究了每层都具有线性激活的神经网络,发现反向传播梯度的方差随着我们在网络中向后移动而减小

——《理解训练深度前馈神经网络的难度》(2010)

为了理解激活函数与训练过程中感知的梯度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手动运行训练循环。

在 Tensorflow-Keras 中,可以通过开启梯度带(gradient tape)来运行训练循环,然后使神经网络模型产生输出,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梯度带的自动微分获得梯度。随后,我们可以根据梯度下降更新规则更新参数(权重和偏差)。

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可以很容易地获得梯度,所以我们可以复制一份。以下是我们如何实现训练循环,同时保留一份梯度副本的方法

上述函数中的关键是嵌套的 for 循环。在该循环中,我们启动 `tf.GradientTape()` 并将一批数据传递给模型以获得预测,然后使用损失函数进行评估。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损失与模型中可训练权重来从梯度带中提取梯度。接下来,我们使用优化器更新权重,优化器将隐式处理梯度下降算法中的学习权重和动量。

回顾一下,这里的梯度意味着以下内容。对于计算出的损失值 $L$ 和具有权重 $W=[w_1, w_2, w_3, w_4, w_5]$ 的层(例如,在输出层),则梯度是矩阵

$$
\frac{\partial L}{\partial W} = \Big[\frac{\partial L}{\partial w_1}, \frac{\partial L}{\partial w_2}, \frac{\partial L}{\partial w_3}, \frac{\partial L}{\partial w_4}, \frac{\partial L}{\partial w_5}\Big]
$$

但在开始下一次训练迭代之前,我们有机会进一步操作梯度:我们将梯度与权重匹配,以获取每个梯度的名称,然后将梯度副本保存为 numpy 数组。我们每个 epoch 只采样一次权重和损失,但您可以将其更改为以更高的频率采样。

有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绘制不同 epoch 的梯度。接下来,我们创建模型(但不调用 `compile()`,因为我们之后不会调用 `fit()`)并运行手动训练循环,然后绘制梯度以及梯度的标准差

它报告了一个较弱的分类结果

我们得到的图表显示了梯度消失

从图中可以看出,损失并没有显著下降。梯度均值(即梯度矩阵中所有元素的均值)只有最后一层有显著值,而所有其他层几乎为零。梯度的标准差大约在 0.01 到 0.001 之间。

使用 tanh 激活函数重复此操作,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结果,这解释了为什么性能更好

从梯度均值的图中,我们看到每一层的梯度都在均匀地摆动。梯度的标准差也比 Sigmoid 激活函数的情况大一个数量级,大约在 0.1 到 0.01 之间。

最后,我们也可以在修正线性单元 (ReLU) 激活中看到类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损失迅速下降,因此我们认为它是神经网络中更有效的激活函数

以下是完整的代码

Glorot 初始化

我们没有在上面的代码中演示,但 Glorot 和 Bengio 论文中最著名的成果是 Glorot 初始化。它建议用均匀分布初始化神经网络层的权重

因此,当初始化深度网络时,归一化因子可能很重要,因为层之间存在乘法效应,我们建议采用以下初始化过程,以大致满足我们随着网络向上或向下移动时保持激活方差和反向传播梯度方差一致的目标。我们称之为归一化初始化
$$
W \sim U\Big[-\frac{\sqrt{6}}{\sqrt{n_j+n_{j+1}}}, \frac{\sqrt{6}}{\sqrt{n_j+n_{j+1}}}\Big]
$$

——《理解训练深度前馈神经网络的难度》(2010)

这是从线性激活中推导出来的,条件是梯度的标准差在各层之间保持一致。在 sigmoid 和 tanh 激活中,线性区域很窄。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 ReLU 是解决梯度消失问题的关键。与替换激活函数相比,改变权重初始化在帮助解决梯度消失问题方面的影响不那么显著。但这可以作为您探索如何帮助改进结果的练习。

延伸阅读

Glorot 和 Bengio 的论文可在此处获取

梯度消失问题在机器学习领域已广为人知,许多书籍都涵盖了它。例如,

之前我们发布过关于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帖子

您可能还会发现以下文档有助于解释我们上面使用的一些语法

总结

在本教程中,您直观地看到了修正线性单元 (ReLU) 如何帮助解决梯度消失问题。

具体来说,你学到了:

  • 梯度消失问题如何影响神经网络的性能
  • 为什么 ReLU 激活是梯度消失问题的解决方案
  • 如何使用自定义回调在 Keras 训练循环中提取数据
  • 如何编写自定义训练循环
  • 如何从神经网络中的层读取权重和梯度

今天就开发更好的深度学习模型!

Better Deep Learning

更快地训练,减少过拟合,以及集成方法

...只需几行python代码

在我的新电子书中探索如何实现
更好的深度学习

它提供关于以下主题的自学教程
权重衰减批量归一化dropout模型堆叠等等...

为你的项目带来更好的深度学习!

跳过学术理论。只看结果。

查看内容

对《可视化梯度消失问题》的 15 条回复

  1. Jeremy 2021 年 11 月 19 日上午 11:32 #

    Tam 博士,

    这又是一篇出色的文章!我还有几周就完成应用数学硕士学位了,虽然我们在几门课程中以非常详细的数学方式解决了梯度消失问题,但我们从未对这个问题进行图形分析。您在这里的工作真正阐明了这一点,我对此表示感谢!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您出版一本书,将您所有辛苦获得的知识汇集一处。

    • Adrian Tam
      Adrian Tam 2021 年 11 月 20 日凌晨 1:32 #

      感谢您的认可。很高兴您喜欢。

  2. The_PP 2021 年 11 月 21 日上午 5:42 #

    这是一篇非常棒的文章!我只是想问我应该如何重新开始编写人工智能代码,我已经一年左右没有接触了(由于许多原因),现在我学习机械工程(虽然我们还没有接触到机器学习 - 在 Matlab 中),时间很少。

    您有什么快速入门课程吗?我不想再学习 fast.ai 了,那花了我太多时间。

    • Adrian Tam
      Adrian Tam 2021 年 11 月 21 日上午 7:57 #

      我认为最接近的是这个博客上的迷你课程系列。

    • Guillermo Álvarez 2022 年 5 月 13 日上午 6:33 #

      我的意思是,例如,您在本教程中显示的带有 Relu 激活的示例中的梯度,除了 Relu5,其他层在第一个 epoch(可能不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 epoch 中似乎具有相似的平均值。

  3. Mohit Prashanth 2022 年 1 月 15 日上午 8:02 #

    你好 Adrian,
    非常感谢您撰写本文。本文和本网站上的其他文章对我帮助极大。关于本文我有两个问题。
    1) 您为什么没有使用梯度绝对值的均值来确定梯度消失?例如,如果一层中有两个神经元,一个变化 -0.25,另一个变化 0.25,那么取它们的均值得到 0,尽管梯度并没有消失。
    2) 随着训练的进行,我们是否期望梯度绝对值的均值减小到零或接近零(表示权重不再变化)?

  4. Guillermo Álvarez 2022 年 5 月 11 日上午 7:14 #

    很棒的文章!非常感谢。
    有一点我很难理解。为什么每个 epoch 的梯度平均值都相似?据我所知,梯度在训练开始时会更大,随着参数的改进,梯度会越来越接近零。这是我一直看到但从未理解的地方。
    再次感谢这个网站

    • James Carmichael 2022 年 5 月 13 日凌晨 1:04 #

      嗨 Guillermo…您的最终梯度值与第一个梯度值相比如何?

      • Guillermo Álvarez 2022 年 5 月 14 日凌晨 3:04 #

        我在另一个帖子中回复了,抱歉。我的意思是,例如,您在本教程中显示的带有 Relu 激活的示例中的梯度,除了 Relu5,其他层在第一个 epoch(可能不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 epoch 中似乎具有相似的平均值。

  5. Anuj Lahoty 2023 年 3 月 12 日凌晨 12:05 #

    精彩的解释,非常有帮助。

    • James Carmichael 2023 年 3 月 12 日上午 10:09 #

      谢谢 Anuj!我们非常感谢您的反馈和支持!

  6. Jason 2023 年 3 月 21 日下午 4:02 #

    我尝试运行示例代码,出现以下错误。我喜欢这个网站,有很多很棒的解释。我会尝试及时修复错误,但想分享一下,它在 Google Colab 上运行的。

    KeyError 回溯(最近的调用在最后)
    in
    189 model = make_mlp(“tanh”, initializer, “tanh”)
    190 print(“训练前:准确度”, accuracy_score(y, (model(X) > 0.5)))
    –> 191 gradhistory, losshistory = train_model(X, y, model)
    192 print(“训练后:准确度”, accuracy_score(y, (model(X) > 0.5)))
    193 plot_gradient(gradhistory, losshistory)

    11 帧
    在 train_model(X, y, model, n_epochs, batch_size) 中
    158
    159 grads = tape.gradient(loss_value, model.trainable_weights)
    –> 160 optimizer.apply_gradients(zip(grads, model.trainable_weights))
    161
    162 if step == 0

    /usr/local/lib/python3.9/dist-packages/keras/optimizers/optimizer_experimental/optimizer.py 在 apply_gradients(self, grads_and_vars, name, skip_gradients_aggregation, **kwargs) 中
    1138 if not skip_gradients_aggregation and experimental_aggregate_gradients
    1139 grads_and_vars = self.aggregate_gradients(grads_and_vars)
    -> 1140 return super().apply_gradients(grads_and_vars, name=name)
    1141
    1142 def _apply_weight_decay(self, variables)

    /usr/local/lib/python3.9/dist-packages/keras/optimizers/optimizer_experimental/optimizer.py 在 apply_gradients(self, grads_and_vars, name) 中
    632 self._apply_weight_decay(trainable_variables)
    633 grads_and_vars = list(zip(grads, trainable_variables))
    –> 634 iteration = self._internal_apply_gradients(grads_and_vars)
    635
    636 # 应用梯度后应用变量约束。

    /usr/local/lib/python3.9/dist-packages/keras/optimizers/optimizer_experimental/optimizer.py 在 _internal_apply_gradients(self, grads_and_vars) 中
    1164
    1165 def _internal_apply_gradients(self, grads_and_vars)
    -> 1166 return tf.__internal__.distribute.interim.maybe_merge_call(
    1167 self._distributed_apply_gradients_fn,
    1168 self._distribution_strategy,

    /usr/local/lib/python3.9/dist-packages/tensorflow/python/distribute/merge_call_interim.py 在 maybe_merge_call(fn, strategy, *args, **kwargs) 中
    49 “””
    50 if strategy_supports_no_merge_call()
    —> 51 return fn(strategy, *args, **kwargs)
    52 else
    53 return distribution_strategy_context.get_replica_context().merge_call(

    /usr/local/lib/python3.9/dist-packages/keras/optimizers/optimizer_experimental/optimizer.py 在 _distributed_apply_gradients_fn(self, distribution, grads_and_vars, **kwargs) 中
    1214
    1215 for grad, var in grads_and_vars
    -> 1216 distribution.extended.update(
    1217 var, apply_grad_to_update_var, args=(grad,), group=False
    1218 )

    /usr/local/lib/python3.9/dist-packages/tensorflow/python/distribute/distribute_lib.py 在 update(self, var, fn, args, kwargs, group) 中
    2635 fn, autograph_ctx.control_status_ctx(), convert_by_default=False)
    2636 with self._container_strategy().scope()
    -> 2637 return self._update(var, fn, args, kwargs, group)
    2638 else
    2639 return self._replica_ctx_update(

    /usr/local/lib/python3.9/dist-packages/tensorflow/python/distribute/distribute_lib.py 在 _update(self, var, fn, args, kwargs, group) 中
    3708 # _update() 和 _update_non_slot() 的实现是相同的
    3709 # 除了 _update() 将 `var` 作为第一个参数传递给 `fn()`。
    -> 3710 return self._update_non_slot(var, fn, (var,) + tuple(args), kwargs, group)
    3711
    3712 def _update_non_slot(self, colocate_with, fn, args, kwargs, should_group)

    /usr/local/lib/python3.9/dist-packages/tensorflow/python/distribute/distribute_lib.py 在 _update_non_slot(self, colocate_with, fn, args, kwargs, should_group) 中
    3714 # 一旦该值被用于其他用途。
    3715 with UpdateContext(colocate_with)
    -> 3716 result = fn(*args, **kwargs)
    3717 if should_group
    3718 return result

    /usr/local/lib/python3.9/dist-packages/tensorflow/python/autograph/impl/api.py 在 wrapper(*args, **kwargs) 中
    593 def wrapper(*args, **kwargs)
    594 with ag_ctx.ControlStatusCtx(status=ag_ctx.Status.UNSPECIFIED)
    –> 595 return func(*args, **kwargs)
    596
    597 if inspect.isfunction(func) or inspect.ismethod(func)

    /usr/local/lib/python3.9/dist-packages/keras/optimizers/optimizer_experimental/optimizer.py 在 apply_grad_to_update_var(var, grad) 中
    1211 return self._update_step_xla(grad, var, id(self._var_key(var)))
    1212 else
    -> 1213 return self._update_step(grad, var)
    1214
    1215 for grad, var in grads_and_vars

    /usr/local/lib/python3.9/dist-packages/keras/optimizers/optimizer_experimental/optimizer.py 在 _update_step(self, gradient, variable) 中
    214 return
    215 if self._var_key(variable) not in self._index_dict
    –> 216 raise KeyError(
    217 f”优化器无法识别变量 {variable.name}。 ”
    218 “这通常意味着您正在尝试调用优化器来 ”

    KeyError: ‘优化器无法识别变量 tanh1/kernel:0。这通常意味着您正在尝试调用优化器来单独更新模型的不同部分。请在训练循环之前使用完整的可训练变量列表调用 `optimizer.build(variables)` 或使用旧式优化器 `tf.keras.optimizers.legacy.{self.__class__.__name__}`。’

    • James Carmichael 2023年3月22日上午10:01 #

      你好 Jason…请澄清您是手动输入代码还是复制粘贴的?另外,您可能想在 Google Colab 中尝试一下。

  7. Michael 2023年5月8日上午9:40 #

    对梯度消失问题的精彩分析。感谢。🙂

    顺便说一句,我也遇到了同样的编码错误,我是粘贴代码的。

发表回复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是 Guiding Tech Media 的一部分,Guiding Tech Media 是一家领先的数字媒体出版商,专注于帮助人们了解技术。访问我们的公司网站以了解更多关于我们的使命和团队的信息。